成都宝芝堂中医馆肿瘤名医唐善先指出:胃癌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这些病变可能因长期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胃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增加癌变风险。
1、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的炎症性疾病,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胆汁反流或自身免疫因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饱胀感或消化不良。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变薄、血管显露。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并定期复查胃镜。
2、胃溃疡
胃溃疡指胃黏膜深层缺损,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使用相关。典型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进食后加重。胃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灶。治疗需联合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铋钾颗粒、甲硝唑片等药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3、胃息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多数患者无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导致出血或梗阻。胃镜下可明确息肉大小、形态。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术后定期随访。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者需密切监测。
4、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被肠型上皮取代的病理改变,与长期慢性胃炎相关。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需通过活检确诊。
5、胃黏膜上皮内瘤变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细胞异型增生但未突破基底膜的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瘤变癌变概率较高,需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干预。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患者可能伴有上腹不适症状。术后需每3-6个月复查胃镜,监测复发情况。
成都宝芝堂中医馆名老中医-唐善先
唐善先,从事中医临床诊疗三十余年,学及中西,博采众家,不断融汇各派中医精华;对各种疑难杂症的诊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和肿瘤复发转移为特色,近年来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并提出以“带瘤生存”为治疗观点,体现了抗肿瘤治疗的务实思维。中晚期癌症患者即使出现大量胸水、腹水或骨转移、肝转移等情况,如能及时进行全身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
同时强调,中医药应当在肿瘤早期并且还要全程参与治疗,而不应该当做晚期肿瘤患者的“稻草”。提高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有助于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观念上摈弃肿瘤的“过度治疗”或重复治疗,使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而“带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