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肿瘤医院骨样骨瘤的与介入治疗

福州国德医院

骨样骨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5~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比为2:1。1935年由国外医学专家首次报道,占所有骨肿瘤的2%~3%,占良性骨肿瘤的10%~20%。常见的病变部位是下肢长骨,其次是上肢骨,在中轴骨中很少见到。骨样骨瘤的病灶由直径小于2cm的巢和周围的反应性增生骨组成,呈限制性生长趋势。骨样骨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主,伴有丰富的血管,但骨形成少见;中期形成较多的骨样组织。成熟期主要由网状骨组成。

病因

骨样骨瘤的病变多为单发,可累及全身多块骨骼。此外,骨样骨瘤的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22号染色体长臂有部分缺失,可能引起细胞增殖异常。骨样骨瘤患者夜间疼痛的加重与人体自主神经的生理节律有关。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在夜间可增加,夜间瘤巢内的血流量约为白天的15倍。肿瘤内压力的增加可加重这些无髓鞘神经纤维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临床表现

大多数骨样骨瘤患者临床症状典型,以局部疼痛为主,夜间疼痛加重,多数患者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疼痛缓解。疼痛可能与体征和病变不一致。

辅助检查

取决于影像学检查。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病程而异。位于长骨干的骨样骨瘤具有特征性,其典型的X线表现为周围有一个小而圆的透明瘤巢及不同程度的骨硬化。肿瘤巢一般为直径小于2cm的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区,位于病灶中心。病变周围硬化反应呈梭形增厚,可伴有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或邻近关节肿胀。常为单个瘤巢,偶有2个以上瘤巢。骨样骨瘤的另一个典型X线表现是“靶心征”:即圆形透明瘤巢中央有一圆形钙化影。有时,x光断层扫描也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巢。

CT是诊断骨样骨瘤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其大的优点是能比X线更好地显示瘤巢,也更容易显示瘤巢内钙化,从而显示“靶心征”。这种优势在骨盆、脊柱和关节内病变等复杂解剖部位更有效。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肿瘤巢和诊断骨样骨瘤方面不如CT有价值。主要原因如下:1。1的厚度和间隔。MRI扫描比CT扫描厚,影响较小肿瘤巢的显示;2.肿瘤巢的MRI信号通常在T1W1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缺乏特征性。3.MRI显示瘤巢周围软组织和骨髓水肿优于X线和CT,容易掩盖较小瘤巢的显示。对于非皮质区的病变、缺乏典型硬化反应区的病变或关节内的骨样骨瘤。

骨瘤应与硬化性骨髓炎、成骨细胞瘤、孤立性内生软骨病、慢性局限性骨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

骨样骨瘤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但是由于其瘤巢小,往往难以获得病理结果,因此治疗前医生应与骨科医生和影像科医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并告知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体征,结合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从而获得临床诊断结果。

介入治疗

生长在关节周围的骨样骨瘤经保守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关节损害。对表现为可耐受的间歇性疼痛、非关节部位的骨样骨瘤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并应预防长期服药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瘤巢,患者还会因不愿活动患肢而引起失用性肌萎缩。手术是对疼痛剧烈、药物治疗无效的骨样骨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则损伤较大,往往需要大块切除骨组织、有时要植骨,病灶部位不好确认以及不能完全切除瘤巢,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等因素。近20年来,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治疗骨样骨瘤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治疗骨样骨瘤患者比较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经皮穿刺消融治疗骨样骨瘤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术、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术、经皮激光热凝固术、微波消融术等。消融治疗骨样骨瘤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原因有:1.物理性损毁进入骨膜和骨皮质的邻近传感神经纤维,阻止了疼痛的传导。2.肿瘤容积减小后减轻了对传感神经纤维的压迫刺激。3.产生神经刺激因子的肿瘤细胞被损毁。4.抑制引起疼痛的破骨细胞活动。相对于开放性手术,经皮消融术的住院天数短、术后恢复快、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少,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骨样骨瘤早报道于1992年。目前是在这些消融治疗方法中应用多、成熟的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恶性肿瘤的化疗、基因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体腔热灌注治疗、肿瘤穿刺活检、氩氦刀与液氮刀冷冻、微波消融、激光光动力、射频消融等能量消融治疗

擅长:术后康复、偏瘫康复、慢病康复、中风后遗症等康复医学疾病。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