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是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于临床传统内科学和外科学之外的第三大临床学科,它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在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将特殊的穿刺针、导管等插到病变器官、组织,通过穿刺针或导管直接注入药物、栓塞剂或置入支架等方式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
肖瘤医生特邀福建中医院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陈武进为大家盘点哪些病适合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陈武进,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中医肿瘤多学科联盟理事长,近年致力治疗各种肿瘤内科疾病。擅长各种肿瘤内科疾病、尤其是淋巴癌、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化疗;肝癌、肺癌、盆腔肿瘤等地微创介入诊疗;晚期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及姑息治疗;肝、肾、盆腔脓肿的微创治疗。
陈武进主任表示,介入治疗为临床上许多棘手问题开拓了新的解决途径,使一些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效果较差的传统诊疗措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一些难治或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在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减轻医源性痛苦等方面,都显示了其独到之处。
哪些病适合介入治疗?
陈武进主任表示,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短、小、快、好,是业界对它公认的评价。所以,对于老弱病残,或者有开放手术禁忌症的人群,具有明显优势,它所涵盖的治疗范围广泛具体如下:
肿瘤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对肺癌、肝癌、肝转移癌、胃癌、食管癌、肾癌、胰及十二指肠肿瘤、宫颈癌、膀胱癌、妇科肿瘤、肢体肿瘤等均有显著疗效。
陈武进主任表示,对于中晚期肿瘤,可使其降期、缩小,长期带瘤生存,部分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甚至重新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对于部分早期肿瘤更可通过氩氦刀等消融术,达到肿瘤微创根治的疗效。
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介入治疗的一大应用范围为消化道出血。陈武进主任表示,传统内镜或内科保守治疗仍难以及时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并控制出血,血管介入技术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优势明显,通过精准血管造影以及介入栓塞术,找到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便能有效止血。
消化系统疾病介入治疗的另一大应用范围就是各类管腔狭窄,如食道狭窄,胆道狭窄等。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晚期往往导致无法进食甚至活活饿死,介入治疗让这些患者不再饿死,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解除狭窄,就能让患者正常进食。
呼吸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
陈武进主任表示,肺栓塞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而介入治疗能放置滤器,预防再次发生肺栓塞,同时可第一时间开通堵塞肺血管,从而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
子宫腺肌症以及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疾病,陈武进主任表示,内科保守治疗仅可缓解症状,根治性治疗就是手术切除。介入治疗通过栓塞肌瘤及腺肌病病灶供血动脉,使其缺血坏死、缩小或消失。因创伤小而术后恢复较快。
其他妇科疾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的还有很多,比如产后出血、女性不孕症等。
泌尿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
包括精索静脉曲张的栓塞及硬化术;前列腺增生的动脉栓塞术;肾囊肿的抽吸及硬化剂注射术;泌尿系统出血动脉栓塞术等等。
其他疾病的介入治疗
包括肾上腺静脉采血;穿刺活检术;穿刺置管引流等介入手术。
肿瘤化疗与介入治疗有什么区别?
陈武进主任表示,化疗作为肿瘤传统治疗重要的方法之一,带来的副作用是患者绕不过的梦魇;肿瘤介入治疗它不需用开刀切除就能有效控制肿瘤,其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还可以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真正做到“绿色微创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反应
陈武进主任表示,微创介入治疗比较,副作用也轻,但术后仍需要病人及家属配合,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反应主要有:
1、对于行血管介入的病人,术后需要穿刺点加压包扎,伸直术侧肢体并避免活动,卧床休息24小时以上,预防穿刺动脉出血,在此期间病人的饮食,大小便均应在床上进行。
2、术后可根据病人情况,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如无恶心、呕吐即可进软食、半流食或流食,要求清淡且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如稀粥、牛奶、蛋汤、冬瓜汤等,术后当日主张病人少量多餐,以免引起不适。
3、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下肢变冷、发紫、伤口有无渗血等情况。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穿刺部位血肿或活动性出血致伤口敷料浸湿;穿刺侧远端肢体感觉异常;出现头晕、心悸及其他不适;呕吐物或大小便有出血情况;胸腹部疼痛、呃逆、发热、呼吸困难等。
4、术后有一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畏寒、发热、疼痛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肖瘤医生:https://xiaoliuyisheng.cn/html/zixun/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