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多动症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关于多动症,许多家长仍存在着不少误解。昆明康瑞医院精神科心理科主任、精神心理科首席专家牛学军,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开多动症的真相,带我们走出认知误区。
误区一:多动症不是一种病
牛学军主任指出,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诊断明确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疾病。它并非孩子调皮、精力旺盛的表现,而是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障碍。家长们应正视多动症,及时带孩子就医。
误区二:安静的孩子没有多动症
传统观念认为,多动症的孩子一定好动。但牛学军主任提醒,多动症的表现并不局限于活动过度。文静的孩子如果存在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同样可能是多动症患者。因此,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需全面观察其行为和注意力状况。
误区三:多动症非遗传因素导致,而是家庭环境不良引起
牛学军主任强调,多动症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或神经生长发育系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并非原因。因此,在治疗多动症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误区四:测试量表即可确定多动症
牛学军主任指出,评估是否患有多动症,需结合专业医生的观察、交谈、检查和心理评估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单纯的测试量表受家长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家长应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评估。
误区五:多动症不用管,孩子长大就好了
牛学军主任强调,多动症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不仅限于儿童时期。许多患者在成年后仍存在症状,影响社交、学习和工作能力。因此,及早识别并干预多动症至关重要,以免给孩子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误区六:多动症只能靠药物治疗
牛学军主任介绍,药物治疗是多动症治疗的一个手段,但并非方法。中华医学会建议,儿童多动症治疗应采用药物治疗加行为治疗的综合疗法。通过恰当的行为治疗,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不良行为。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情况,结合医嘱选择治疗方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昆明康瑞医院专家牛学军提醒广大家长,面对多动症,我们要保持科学认知,避免陷入误区。只有正确认识并积极治疗,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