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后引起的皮肤感染,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顽固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为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PHN仍无统一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后疼痛持续超过三个月。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机制
PH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三方面有关:①中枢神经异常。有人对慢性疼痛病人脑治动程度,用放射性同位素PET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疼痛病人患肢对侧的丘脑激动明显降低,认为丘脑对疼痛调制环路的功能改变,可能是导致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②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干炎症以及神经损伤后传导异常;③与神经因素有关。有些症状始终伴随着PHN病程,如失眠和精神痛苦(无助和沮丧)等。
周世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4):204-206.
2、PNH疾病特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特别抗药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在疱疹治后持续存在。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感觉减退可表现为累及各种感觉方面的感觉减退和疼痛。多数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人描述三种类型疼痛:持续性深部锐痛或烧灼样痛,阵发性刀割样痛和痛觉超敏(例如,正常非疼痛刺激诱发的疼痛)。三分之一的病人报告有机械性疼痛过敏。有些病人有对冷疼痛过敏。有些病人还主诉瘙痒,它可能比本身还令人烦恼。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躯体感觉过程的变化导致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病理生理:一项临床和神经生理的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4):195-197.
带状疱疹(HZ)发病是由于水痘病毒在幼年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在体内背根神经节潜伏,当体内免疫力水平降低而又再次暴露在病毒感染下时将激发疱疹,多表现沿神经分布的皮疹以及疼痛感,一旦转化成PHN,治疗的难度将大大提升,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能减轻50%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