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是一种较常见的面部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反复、不受控制地抽动。它不仅影响外观,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日常交流。很多人起初并不了解这种情况,把它误认为是“眼皮跳”或“神经紧张”的表现,延误了规范的医学评估。
杨波主任指出,面肌痉挛通常起始于单侧眼轮匝肌(即眼睑周围肌肉)无意识的跳动,逐渐向同侧面部其他区域扩散,比如嘴角、颧部、下颌等。当痉挛频率加快或范围扩大时,患者的面部表情会显得不对称,甚至在说话、进食时出现肌肉抖动,严重者还会因此产生社交回避、情绪压抑等问题。
那么,面肌痉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目前医学研究普遍认为,这种疾病多与面神经受到异常刺激有关,例如脑干附近的血管对神经根部造成长期压迫,或者神经本身结构异常、受损。除此之外,长期情绪紧张、作息紊乱也可能是诱发或加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面肌痉挛并不会自行消失。一些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较轻,可能出现间歇性的跳动而选择忽视,但这种症状往往会逐渐加重。等到痉挛扩展到整侧面部时,已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因此,及时就诊、科学了解疾病是必要的第1步。
在上海地区,杨波主任所在的上海瑞椿医院设有面神经专科,聚焦包括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面瘫、梅杰综合征等在内的颅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科室注重以面神经功能评估为基础,结合病因识别与病程变化,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建议,帮助大家科学应对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以下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单侧眼皮频繁跳动,持续时间超过一周;
面部肌肉偶尔出现抽动,并逐渐频繁;
面部表情不对称,说话或吃饭时抽动加重;
伴随紧张、疲劳时症状明显加剧。
科普角度来看,面肌痉挛属于一种可识别、可管理的神经性功能障碍,不属于传染性疾病,也不会直接影响寿命。但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早发现、早评估,对延缓症状发展、维持面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杨波主任提醒,面部不自主抽动不应一味忍耐或自行判断,应交由专业科室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越早识别,越能在适当的阶段制定出合适的干预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