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剧烈、反复发作的短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其疼痛程度高、发作频率不定。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尤以女性较多。成都军建医院的张家富主任在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识别与评估方面经验丰富,擅长从细节中捕捉疾病的早期信号,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断指导。
三叉神经是人体第五对脑神经,负责面部的感觉传导。它分为三个主要分支: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覆盖了几乎整个面部的感觉区域。当三叉神经中的某一支受到刺激或压迫时,就可能引发异常的痛觉传导,形成我们所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往往会感受到类似电击、刀割或灼烧般的剧痛,持续数秒到数分钟,每次发作后又迅速缓解。
张家富主任指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并非持续性,而是具有明显的“发作性”和“触发性”。一些日常动作,比如说话、刷牙、洗脸、咀嚼,甚至风吹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这种“触发区”通常位于面部某一特定部位,一旦触碰就会引起剧烈疼痛,使患者在生活中变得格外谨慎甚至恐惧。这种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许多三叉神经痛患者初期容易误以为是牙痛、鼻窦炎或其他面部问题,因此常常辗转于口腔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延误了正确的判断时机。张家富主任在临床中常通过细致问诊、明确疼痛的性质和发作规律,帮助患者区分其他类型的面部疼痛,避免误诊。他强调,真正的三叉神经痛通常具有“电击样、单侧性、突发突止”的典型表现。
虽然三叉神经痛本身不致命,但其反复发作和高强度的疼痛极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长期的疼痛会造成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张家富主任认为,科学的疾病认识是减轻心理负担。他在接诊过程中重视患者情绪状态,鼓励家属共同参与疾病认知和日常照护。
三叉神经痛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有些患者在天气变冷、情绪紧张或劳累过度时,发作频率会明显增加。此外,这种疾病有时也会因面部血管与神经的结构关系引发刺激反应,从而引发疼痛。张家富主任在面神经解剖方面研究深入,能更准确判断疼痛来源,帮助患者理解发作的根本机制。
在临床实践中,张主任还发现,一些患者在疼痛反复之后逐渐出现面部表情异常、感觉迟钝等继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