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以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面瘫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在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约占面瘫患者总数的80%。该类型面瘫的病变部位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周围神经,多由面神经受损所致。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侵袭面神经引发炎症;冷风刺激导致面神经局部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耳部手术、外伤等物理性损伤也可引发。患者症状表现为病变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具体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闭合不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通常由脑部疾病引起,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面神经的支配存在交叉性,患者表现为对侧下部面部肌肉瘫痪,而上部面肌(额肌、眼轮匝肌)功能基本正常,即额纹存在、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常伴有同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重点在于针对脑部原发病进行处理,如脑梗死患者需进行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脑肿瘤患者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肿瘤。
除上述两种常见类型外,还有特殊类型的面瘫。亨特综合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引起,除具备周围性面瘫症状外,患者耳部周围会出现疱疹,同时伴有耳部疼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病情相对较重,恢复时间较长,遗留后遗症的概率较高。先天性面瘫是由于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面神经发育异常所致,患儿出生后面部表情肌即存在功能障碍,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发育畸形,治疗难度较大,多需综合手术矫正、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代谢性面瘫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改变,影响面神经功能,患者除面瘫症状外,还伴有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控制血糖并配合营养神经治疗是改善症状的关键。
了解面瘫的不同类型,对于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患者也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疾病,积极配合治疗。若发现面部肌肉运动异常,应及时就医明确面瘫类型,以便尽早接受有效治疗,提高康复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