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套小肠是肠套叠的典型表现,由近端肠管嵌入远端肠腔引发梗阻,需及时就医复位避免肠坏死。
部分肠套叠与遗传性肠道结构异常相关,如先天性回盲部游离度过大。婴幼儿患者中约15%存在家族史,可通过腹部超声确诊。治疗以空气灌肠复位为主,复发者需腹腔镜手术固定肠管。
肠道病毒感染后淋巴组织增生是儿童肠套叠主因,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60%发病率。成人多因肠息肉、肿瘤等占位病变引发,需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后行手术切除病灶。
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时,肠系膜过长或脂肪沉积过多的肠段易发生套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果酱样便,发病6小时内可采用水压灌肠复位,超过24小时需开腹手术。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可能引发继发性套叠,约占成人病例的20%。预防需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发生时可尝试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严重者需切除坏死肠段行造瘘。
克罗恩病、肠结核等慢性炎症导致肠壁增厚时易发套叠。需先控制原发病,急性期采用CT引导下pneumaticreduction,顽固性病例推荐肠切除吻合术。
肠套叠患者恢复期需低渣饮食,逐步增加米汤、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豆类等高纤维食材。术后6周内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肠蠕动。定期复查腹部CT监测复发迹象,儿童患者需完成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程序。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