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因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故又被称为“加工厂”。当受到多种因素引起严重损害时,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上述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进而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之为肝衰竭。临床以极度乏力、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神志改变等为主要症状,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高,医疗费用昂贵,总体预后较差。
发病原因
1、目前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或肝毒性物质。而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则常导致慢性肝衰竭。另外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寄生虫感染等也可导致肝衰竭的发生。
2、儿童肝衰竭的病因未明多见,遗传代谢性疾病。
3、造成肝衰竭的病因可以是单一因素,如感染某种肝炎病毒、酒精中毒、服用某种药物等,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如在慢性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其他病毒、慢性酒精中毒基础上合并病毒感染等。
如何预防:1、对于存在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做到每年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状态,发现肝功能异常,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慢性肝炎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就要及时住院,警惕肝衰竭。
2、已经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可擅自停用药物,一旦停药会造成病毒大量复制,引起的免疫反应会出现急性肝衰竭。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了解是否出现病毒变异,一旦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停药的标准要按照指南精神执行。
3、对于酗酒者,戒酒是必须的,还要坚持戒酒。
4、药物使用应慎重,常见的药物性肝衰竭中中药不可忽视,摒除“中药无害”的想法。
诊断标准:
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黄疸可小于正常值上限10倍,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查体或超声提示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黄疸迅速加深,要求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umol/L。
3、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上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化验TBIL≥171umol/L,同时PTA≤40%。
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①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②可有肝性脑病。③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④必须存在凝血功能障碍,PTA≤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