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性,是临床中患者常提及的问题。济南国医堂医院林旭峰主任表示,多数患者的疼痛确实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这种规律与人体生理变化及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夜间疼痛加重是常见的节律性表现。多数患者反映,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尤其在入睡前后或凌晨时分,疼痛感会明显增强。这一现象与夜间人体生理状态变化有关:夜间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机体对疼痛的感知阈值降低,轻微的神经刺激就可能引发强烈疼痛;同时,夜间环境安静,患者注意力更易集中在疼痛感受上,主观疼痛感会被放大。林旭峰主任在临床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患者存在夜间疼痛加重的情况,部分患者甚至因剧烈疼痛整夜无法入睡。
白天疼痛相对减轻但仍有波动。白天患者处于活动状态,注意力被工作、生活事务分散,对疼痛的关注度降低,疼痛感相对较轻。但在午后或傍晚,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程度的小幅上升,这可能与白天活动导致的神经牵拉、肌肉疲劳有关。例如,胸背部疼痛的患者,白天长时间保持坐姿或站姿,会使局部神经受压加重,傍晚时疼痛便会明显起来。
昼夜节律性与神经炎症的昼夜变化相关。人体的炎症反应存在昼夜波动,夜间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的分泌水平相对较高,这些因子会刺激受损的神经末梢,加重疼痛感受。同时,夜间人体激素水平(如皮质醇)下降,而皮质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水平降低可能进一步放大疼痛信号。林旭峰主任解释,这种神经炎症的昼夜节律是疼痛呈现规律性变化的重要生理基础。
个体差异影响节律性的表现形式。并非所有患者的疼痛都遵循“夜间重、白天轻”的规律,少数患者可能因自身神经损伤特点或基础疾病,出现疼痛节律不明显或反向波动的情况。例如,部分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神经敏感性持续处于高位,昼夜疼痛差异较小;个别患者因白天活动受限明显,反而出现白天疼痛更重的现象。
了解节律性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针对疼痛的昼夜节律性,治疗时可调整用药时间。对于夜间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睡前适当增加镇痛药物剂量,或选用作用时间较长的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林旭峰主任强调,结合疼痛的节律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提高止痛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济南国医堂医院林旭峰主任提醒,患者应留意自身疼痛的昼夜变化规律,就诊时详细告知医生,这对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针对性干预,可有效减轻疼痛的节律性波动,提高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