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头晕,如同无形的枷锁,让生活陷入混沌与疲惫。有人因一次受凉后头痛难忍,有人因长期伏案工作头晕目眩,更有甚者,反复发作却查无病因,苦不堪言。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汇聚五脏六腑之精气,其健康与气血、经络、脏腑的平衡密不可分。
无论是外感风邪的突袭,还是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的累积,亦或是颈椎劳损引发的经络阻滞,都可能成为头痛头晕的“幕后推手”。
本文将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带您穿透症状迷雾,探寻头痛头晕的根源,并解锁千年智慧中的调理良方,助您重获头脑清明、身心轻盈。
一、外感头痛头晕:风、寒、湿、热邪气侵袭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头痛头晕的常见诱因,尤以风邪为首,常兼夹其他邪气致病: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颈背,痛势剧烈,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常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
病因:风寒之邪束表,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
2.风热头痛
症状:头痛如裂,面红目赤,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口渴欲饮。
病因: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或热邪内蕴,蒸腾上冲。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稀,舌苔白腻。
病因:湿邪困阻头部经络,清阳不升。
二、内伤头痛头晕: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异常相关,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1.肝阳上亢型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目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病因: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亢逆上扰清窍。
2.气血亏虚型
症状: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病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两亏,头部失养。
3.痰浊上蒙型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肢体沉重。
病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蒙清窍。
4.瘀血阻络型
症状:头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病因:外伤跌仆,或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头部经络。
三、特殊类型:颈椎问题引发的头痛头晕
中医认为,颈椎是督脉与膀胱经循行要道,若颈椎劳损或退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可压迫经络、阻滞气血,导致“颈源性头痛头晕”:
症状特点:
1.头痛多位于后枕部或两侧,伴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2.头晕常与颈部转动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
3.舌脉多见舌淡苔白,脉弦紧(寒湿阻络)或舌紫暗有瘀斑(瘀血阻络)。
调理方法:
1.针灸:针刺颈夹脊穴、风池、天柱穴,疏通颈部经络;
2.推拿:放松颈部肌肉,矫正小关节紊乱;
3.中药:寒湿型用葛根汤,瘀血型用身痛逐瘀汤;
4.日常防护:避免长时间低头,使用颈椎枕,适度进行“米字操”锻炼。
头痛头晕的调理,是一场与身体对话的温柔修行。中医以“天人合一”为理念,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不仅缓解症状,更唤醒身体的自愈潜能。从一杯温热的药茶,到一次精准的针灸;从日常的颈椎保健操,到四季的起居调护,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是对健康的深情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