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暴击”武汉!头晕是身体在报警?中医教你读懂信号

武汉世纪国医堂中医医院

武汉近日气温骤降,寒风凛冽,湿冷交织的天气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易引发头晕、头痛等健康问题。中医认为,头晕多与外感寒邪、内伤气血、脏腑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前“寒湿并重”的气候特点,更易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诱发头晕。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析武汉降温季头晕的成因,并提供实用的调理方法,助您温阳散寒、畅通气血,远离头晕困扰!

一、常见中医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型

诱因:情绪波动、劳累或寒邪引动内火,导致肝阳上亢。

症状:头晕胀痛、耳鸣、口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武汉关联:降温时人体易因寒邪收缩血管,血压波动,加重肝阳上亢。

2.气血亏虚型

诱因:体质虚弱、久病或饮食不节,导致气血不足。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武汉关联:寒邪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气血生化,加重气血亏虚。

3.痰湿中阻型

诱因:饮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导致痰湿内生。

症状:头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弦滑。

武汉关联:湿冷天气易加重体内痰湿,阻碍清阳上升。

4.肾精不足型

诱因:老年人或过度劳累者,肾精耗损。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遗精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武汉关联:寒邪损伤肾阳,加重肾精不足。

5.瘀血阻窍型

诱因:外伤、慢性病或寒邪凝滞血脉。

症状: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刺痛、面唇紫暗,舌有瘀斑,脉涩。

武汉关联:低温导致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易形成瘀血。

二、中医调理建议

1.中药调理

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

气血亏虚:归脾汤(益气养血)。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

肾精不足:左归丸(补肾填精)。

瘀血阻窍: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

2.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百会(升阳举陷)、风池(祛风通络)、足三里(健脾益气)、太冲(平肝泻火)。

操作: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3.饮食调理

温补阳气:羊肉、牛肉、核桃、栗子、生姜红糖水。

化痰祛湿: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

活血化瘀:山楂、黑木耳、洋葱、玫瑰花茶。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4.生活起居

保暖:头部戴帽、颈部围巾、背部保暖,避免寒邪直中。

运动:选择温和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避免清晨或夜晚低温时段。

作息:早睡晚起,顺应自然闭藏之气,保证充足睡眠。

情绪: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外治法

艾灸:关元穴(补元阳)、涌泉穴(温补肾阳)。

按摩:按揉百会、风池、太阳穴,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加入艾叶、生姜,驱寒暖身。

三、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若头晕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剧烈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症状,需排除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病变。

2.个体化调理: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方法,避免盲目自行用药。

3.预防为主:气温骤降时,提前做好保暖措施,饮食温热,适度运动,增强抗寒能力。

头晕高发季,调理要趁“早”!记住中医三句口诀:“头冷戴帽颈围巾,姜茶暖胃艾灸温,按揉穴位通经络”。从日常细节入手,结合体质辨证施养,头晕自然绕道走。健康无小事,防晕正当时——这个冬天,做自己的“养生达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各类结节疾病;三叉神经、面瘫、面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擅长:疑难顽固性颈肩腰腿疼、肩周炎、腱鞘炎、关节滑膜炎、肌肉扭伤、颈椎病、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疏松痛症、耳鸣、耳聋、头痛、头晕、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足跟痛等各种急慢性痛症及疑难杂症等。

擅长:望色切脉,以双手诊脉为特色,坚持用中医的思维辨证治疗内科、妇科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各类结节疾病;肝胆疾病;肺癌、肝癌、胃癌等肿瘤疾病;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男性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头痛、头晕、痛风、颈肩腰腿疼等各种疼痛疾病;耳聋、耳鸣等耳鼻喉疾病;荨麻疹等皮肤疾病;不孕不育疾病、亚健康调理、治未病等中医疑难杂症。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