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保健 > 人群保健 > 正文

老年人春季如何预防常见病呢

发布时间: 2012-04-08 21:28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些长期患有关节炎的市民,尤其是老人,对‘回南天’”比天气预报还要灵验。”专家说,90%的关节炎病人对气候变化敏感。空气中的湿度上升,可使关节肿胀、疼痛加重,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关节疾患。

“中医认为,这个时节的关节病、肌肉疼痛是跟湿邪加重引起的。”专家解释说,春天虽然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阳气开始逐渐回升,但当“回南天”一到,湿度过高、阴气过重,人体的血液循环更受影响。不爱运动且日常工作生活要久坐、伏案的人群,颈椎、腰椎和四肢的关节更容易觉得沉重乏力,甚至周身不舒畅,这是湿邪侵犯人体的明显症状。

对策:

首先是注意防湿,如果居住或工作的环境比较潮湿,要注意做好防潮工作,例如,浓雾天气时要关好门窗等;“除了用各种办法尽量保持居所和工作环境的干爽外,每天最好抽一个小时左右做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周身气血的流畅,通则不痛。”专家建议,有明显湿重症状者,可尝试到正规的医疗场所拔火罐或做温针(将艾段套在针灸的针柄上烧)治疗;第二是使用饮食调理,可以在煲汤时适当加入一些药材,如薏米、木棉花、云苓、淮山、扁豆、莲子、苍术等;另外在乍暖还寒、阴晴不定的季节尤其应注意保暖。

天气又湿又闷,老人备受考验。

“回南天”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血管收缩强烈,造成血压强烈地波动,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免疫力下降,阴湿天气里异常活跃的病毒、病菌等微生物容易乘虚而入,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此外,由于春天人们户外活动较冬天明显增多,血管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耐受性一时不适应,都会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发作。胡春松表示:“‘回南天’地面潮湿、路面不平或有障碍物以及天气阴暗看不清路,老人容易跌倒。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小心。因为,糖尿病患者通常患有末梢神经损伤,对于脚底接触物不敏感;而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发作时难以预见,在活动时心里负担较重,分散注意力,也增加了身体的不稳定性。”

对策:

1、定期随访和随诊:医患双方应进行有效的诊室随诊,上门家庭随访或者电话、手机短信随访,及时了解心血管病情变化和各种药物治疗效果。

2、定期全面或针对性检查:当出现细微症状变化时,例如心悸、胸闷、头痛、晕眩、呕吐等,患者应及时看医生。

3、控制原有疾病、新发病例及危险因子:春季心血管病高发,大部分为旧病复发,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或心梗发作,也有新发病例,例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既要加强预防,有效防止旧病复发,又要及时治疗新发病例,防止病情发展或延误治疗而危及生命。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研究表明,不良生活方式(如上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或冠心病等的重要原因或诱因。

5、对抗性治疗:针对原有症状或新发症状,给予及时治疗。例如,感冒、咳嗽、发热等对症治疗,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病情。外出活动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盒。

消化系统病毒细菌活跃,要防急性胃肠炎

“回南天一来,空气十分潮湿,细菌、真菌、花粉、病毒、尘螨、霉菌繁殖迅速,是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而慢性支气管炎首当其冲。”专家介绍,潮湿的天气还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胃肠道疾病。“最近消化科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比平常增加15%左右。”专家提醒说,隔夜的饭菜最好不要吃,再吃时就易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有的人认为剩菜剩饭经过加热,就可以将细菌完全杀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通过100℃的高温可杀灭剩菜中大部分的致病菌,但若存放的时间太长,菜中的细菌可释放出毒素,就是再怎么加热,也可能无能为力了。

对策:

一、很“潮”的天气里,要避免到户外活动,否则,一旦感冒,病程会较长。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不可在出汗时吹风,谨防外邪侵袭机体。

二、饮食方面多吃清淡、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吃高热量、高脂肪、煎炸的食物。湿气太重,身体条件许可的人,也可适当吃些辣椒,帮助消化,增加食欲,从而有助预防在潮湿的时候出现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的现象。

专家说,在潮湿的季节,若感觉自己有湿邪入侵的症状,如精神不振,头晕困倦、上腹闷胀、下腹隐痛等症状,可用藿香、茵陈、紫苏、土茯苓、苡仁等煲骨头汤或单独煲水饮,对祛湿有较好的功效。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老年人怎样来预防这些常见病呢
老年人怎样来预防这些常见病呢
耳背即指听觉不灵。老年人是耳病的高发人群,发病原因则是因为耳蜗能力下降等自然生理现象。如何将耳背到来的时间延迟,专家表示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还得注意日常保养。那么,老年人如何预防耳背呢?赶紧来让我们看一看。一、避噪音如果老年人较长时间接触噪音,会使本来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详细]
发布于 2018-08-30

最新推荐

经常干体力活的人怎么调养
经常干体力活的人需要通过营养补充、作息调整、肌肉保护、心理调节和定期体检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调养。1、营养补充:高强度体力劳动会加速能量消耗和肌肉损伤,每日需增加300-500大卡热量摄入,重点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鸡胸肉、大豆,搭配慢碳如燕麦...[详细]
2025-05-01 22:58
60岁下蹲多少算正常
60岁人群下蹲能力反映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正常范围通常为连续完成5-10次标准深蹲,动作需保持躯干稳定、膝盖不超过脚尖。1、肌肉力量评估:下肢肌群衰退是影响下蹲能力的主因,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力量不足会导致起身困难。建议通过坐站测试评估:...[详细]
2025-05-01 22:54
60岁以上老人每天走多少步为好
60岁以上老人每天走多少步为好
60岁以上老人每天步行6000-8000步为宜,需结合个体差异、基础疾病和运动习惯调整。1、生理特点:老年人肌肉量每年减少1-3%,关节退变加速。每天6000步可维持肌力,超过8000步可能加重膝关节负担。骨质疏松患者建议分次完成,单次不超...[详细]
2025-05-01 22:50
六十岁每天走路多少为宜
六十岁人群每日步行6000-8000步为宜,具体需结合个体健康状况、关节功能和运动习惯调整。1、基础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换算成步数约为每日6000步。这个强度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同时避免关节过度磨损。...[详细]
2025-05-01 22:46
60岁人每天走多少步最好
60岁人群每日步行6000-8000步最佳,需结合个体健康状况、关节功能、基础疾病和运动习惯综合调整。1、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换算为日均6000-8000步可满足需求。哈佛医学院研究显示该步数范围...[详细]
2025-05-01 22:42
60岁每天散步标准多少步为好
60岁人群每日散步6000-8000步为宜,需结合个体差异、基础疾病和运动习惯调整。1、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换算为日均6000-8000步。这个范围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同时避免关节过度磨损。患...[详细]
2025-05-01 22:38
60岁每天走多少正常
60岁人群每日步行6000-8000步较为适宜,具体需结合个体健康状况调整。1、基础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每日中等强度活动30分钟,相当于6000步左右。健康老年人可适当增加至8000步,但需避免过量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存在慢性病者应在...[详细]
2025-05-01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