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保健 > 保健知识 > 正文

老人食用豆类食物好吗 这么吃健康一生

发布时间: 2018-06-21 09:30 来源:复禾健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健康的饮食,对老人特别的重要了,老人吃点豆类的食物是非常的健康养生的。常吃豆类食物对人体是有很多好处的,那么老年人吃什么豆类食物好呢?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了解,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2款适合老年人食用的豆类食疗。

推荐2款适合老人食用的豆类食疗

一、五豆豆浆: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

材料:黄豆30克,黑豆、青豆、干豌豆、花生仁各10克,冰糖10克。

做法:黄豆、黑豆、青豆、豌豆用清水浸泡10-12小时,洗净;花生仁洗净;将上述食材一同倒入全自动豆浆机中,加水至上、下水位线之间,煮至豆浆机提示豆浆做好,过滤后加冰糖搅拌至化开即可。

养生功效:黑豆能软化血管、滋润皮肤、延缓衰老,并能滋补肾阴,改善老年人体虚乏力的状况;花生仁能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减少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友情提示:黄豆、黑豆、青豆、豌豆和花生仁在冰箱冷冻室先放置1小时左右,可大大缩短浸泡时间。花生仁不宜去红衣,因为花生衣有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还有加强毛细血管收缩以及调节凝血因子缺陷的作用,营养价值较高。

二、豌豆绿豆大米:防止动脉硬化

材料:大米75克,豌豆10克,绿豆15克,冰糖10克。

做法:绿豆、豌豆用清水浸泡10-12小时,洗净;大米淘洗干净;将绿豆、豌豆和大米倒入全自动豆浆机中,加水至上、下水位线之间,煮至豆浆机提示豆浆做好,过滤后加冰糖搅拌至化开即可。

养生功效:绿豆中含有的植物固醇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豌豆中所含的胆碱、蛋氨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预防老年人易发的心血管疾病。

友情提示:大米和豆类的比例为3:1时最有利于蛋白质的互补和吸收,豌豆和绿豆中的赖氨酸可弥补大米的不足。豌豆易产气,使人腹胀,消化不良者和慢性胰腺炎患者忌饮这款豆浆,糖尿病患者也要慎饮。

老人吃什么食物能抗衰老

1、芹菜

芹菜是感光食物,如果白天食用可能会令你变黑;但是芹菜里的有机钾电解质,能帮助清洁人体细胞,芹菜叶子中的钾含量要比茎中高的多,因此尽量一起食用为佳。

2、冬瓜

冬瓜富含维生素C,并且其中含有能够对肌肤的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起到良好的滋润效果的物质。经常食用,可有效抵抗初期皱纹的生成,令肌肤柔嫩光滑。

3、洋葱

洋葱中富含硫磺,能够帮助皮肤和肝脏排毒,且能重建结缔组织,比如胶原蛋白。洋葱是槲黄素的有效来源,槲黄素能帮助清除自由基,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4、香菜

香菜的维生素C含量是西红柿的2.5倍,胡萝卜素含量是是西红柿的2.1倍,维生素E含量是西红柿的1.4倍。生吃香菜可帮助改善新陈代谢,又有利于美容养颜抗衰老。

5、圆白菜

是十字花蔬菜,总的维生素含量比相同重量的西红柿多出3倍;因此圆白菜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

6、西兰花

西兰花富含抗氧化物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开十字花的蔬菜已被科学家们证实是很好的抗衰老和抗癌食物。

7、西红柿

西红柿营养丰富且热量低,不但含有去除自由基的番茄红素,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果胶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

8、胡萝卜

老年人抗衰老蔬菜有哪几种?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A可使头发保持光泽,皮肤细腻;胡萝卜素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

老年人不易长期素食

1、我们大家都认为老年人应该吃的清淡一些,其实不然长期素食会导致低胆固醇血症,胆固醇是人体性激素,人体细胞膜等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老年妇女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低时,死亡率会增加4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升高是重要的原因。日本、意大利的研究者在调查南北方居民脑中风的发病率时发现。

南方居民常吃肥肉等胆固醇丰富的食物,得中风的人反而比北方少吃这些所谓有“害”食物的人少。

低胆固醇很可能会导致脑出血性中风,因为胆固醇缺乏血管柔韧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

2、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这除了与衰老所导致的社会适应能力下健康,以及人到老年之后各种生活不良事件增多(如丧偶、离退休、疾病等)有关之外。

还与老人的饮食结构有关。据国外的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素食或荤素搭配不合理的老人,由于血清胆固醇含量低下,出现抑郁症的相对危险性增大。

研究者经过调查发现,在患有低胆固醇血症的老人中,70岁以上者有16%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80岁以上者有14%因抑郁而发生危险。

低胆固醇导致脑内血清素再摄取速度加快,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低胆固醇血症可能导致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3、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吸收过少蛋白质的男性,其睾丸激素分泌亦会偏低,因而直接影响其性能力。

而素食者和一些牙齿已脱落或缺乏食欲而少吃肉类的老人,则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肉类正是蛋白质一个主要来源。

负责研究的医生朗科普解释,老人缺少蛋白质会令一种妨碍性激素的球蛋白分泌增加,因而减少制造睾丸激素。

而缺少睾丸激素,除会影响性能力外,还会减少红血球数目,导致骨质疏松和影响肌肉生长。

4、长期素食者往往表现为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增加肿瘤的发病率。许多素食者,摄入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米饭、面粉等。

这类食物中蛋白质的质量较差,如果食者平时又不注意吃蛋白质质量高的豆类食物,就会发生蛋白质不足。蛋白质不足会使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下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其中也包括恶性肿瘤,特别是引起消化道肿瘤。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蛋白质不足是胃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动物实验发现,动物食高蛋白饲料可以减少胃内亚硝胺致癌物的合成。

这说明老年人适当增加蛋白质是很有必要的。猪瘦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类以及海产品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鸡蛋和牛奶更是含丰富蛋白质的佳品。

结语:各位都知道该怎么吃了吧,老人的饮食,是需要多了解的,对父母的健康饮食,做子女的都是该多了解一下了。老人们辛苦一辈子,真的是非常的辛苦了,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晚年生活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豆类食物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豆类食物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豆类食物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豆类食物品种繁多,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不同的豆类食物具有不同的功效与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物是不能和豆类一起吃的。在这里,不如就来一起了解了解豆类食物的好处和禁忌吧。豆类食物的好处豆类的营养价值:传统饮食中就有“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的说法,指吃...[详细]
发布于 2024-10-19

最新推荐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泡酒吗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泡酒吗
杨梅不建议不洗直接泡酒,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微生物污染风险。杨梅表面易附着灰尘、虫卵及农药残留,直接浸泡可能影响酒质和健康。新鲜杨梅表皮褶皱多,容易藏匿污垢和微生物。采摘运输过程中可能接触农药、灰尘或昆虫分泌物,未经清洗直接泡酒会导致杂质溶入...[详细]
2025-06-24 15:00
杨梅泡酒的6大禁忌
杨梅泡酒的6大禁忌
杨梅泡酒虽有保健功效,但需注意避免空腹饮用、过量摄入、与特定药物同服等6类禁忌。杨梅酒含有有机酸和酒精成分,不当饮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或加重肝肾负担。1、空腹饮用杨梅酒中的有机酸和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空腹状态下易引发胃痛、反酸等症状。建议搭...[详细]
2025-06-24 14:36
为什么不建议喝杨梅酒
为什么不建议喝杨梅酒
杨梅酒通常不建议长期或过量饮用,主要与酒精危害、糖分过高、胃肠刺激、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风险等因素有关。1、酒精危害杨梅酒含有酒精成分,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肝脏功能,增加脂肪肝或肝硬化的风险。酒精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力减退或睡眠障碍。过...[详细]
2025-06-24 14:12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和禁忌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和禁忌
杨梅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抗氧化等功效,但胃酸过多者、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杨梅富含有机酸、花青素、维生素C及矿物质,适合夏季解暑或食欲不振时适量食用。一、生津止渴杨梅含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舌燥。其酸甜口感可改...[详细]
2025-06-24 13:49
杨梅泡酒的正确泡法
杨梅泡酒的正确泡法
杨梅泡酒的正确泡法主要包括选材处理、容器消毒、比例调配、密封储存四个关键步骤。新鲜杨梅需用盐水浸泡后晾干,玻璃容器高温杀菌,杨梅与冰糖按5:1比例叠放,倒入白酒完全浸没食材,阴凉处密封储存1-3个月即可饮用。1、选材处理选择色泽深红、果肉饱...[详细]
2025-06-24 13:25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吃吗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吃吗
杨梅通常不建议不洗直接吃,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微生物污染风险。杨梅表面易附着灰尘、虫卵及细菌,直接食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杨梅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即使采摘后仍有部分残留。果皮褶皱处容易藏匿污垢,清水冲洗可去除大部分表面污染物。流...[详细]
2025-06-24 13:02
杨梅的虫子怎么泡出来
杨梅的虫子怎么泡出来
杨梅中的虫子可以通过盐水浸泡的方式泡出。将新鲜杨梅放入浓度为3%-5%的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果蝇幼虫会因渗透压变化浮出水面。杨梅果实表面可能附着果蝇卵或幼虫,这类昆虫偏好甜度高、果皮薄的水果产卵。盐水浸泡时,盐分浓度需适中,过高会导致...[详细]
2025-06-24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