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肘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多种别称,常见名称包括蹄膀、肘子、猪蹄髈、元蹄等。
江浙沪地区常称猪肘为蹄膀,特指猪后腿靠近蹄部的部位。该部位肉质紧实,富含胶原蛋白,适合红烧、卤制等烹饪方式。处理时可先焯水去腥,加入冰糖、酱油、八角等调料慢炖2小时,使肉质酥烂入味。
北方地区多使用肘子这一名称,包含前肘和后肘两种。前肘骨头较小肉质细嫩,适合制作水晶肘片;后肘筋肉分明,常用于制作酱肘子。烹饪前建议用火烤去表面杂毛,冷水浸泡1小时去除血水。
两广地区称猪肘为猪蹄髈,常与花生或莲藕同煲。这个部位含有丰富肌腱组织,煲汤后能释放大量明胶。建议搭配陈皮、生姜去腻,高压锅炖煮40分钟可达到脱骨效果。
港澳地区将完整带蹄的猪肘称为元蹄,被视为宴席吉祥菜。传统做法需用棉线捆扎定型,加入南乳、柱候酱蒸制3小时。选购时注意选择皮色粉红、按压有弹性的新鲜产品。
在云贵地区有"火腿肘"的叫法,川渝地区则称"弯弯"。不同部位适用不同做法:前肘适合切片凉拌,后肘宜整只焖煮。保存时可分块真空冷冻,解冻后口感损失较小。
猪肘作为高蛋白食材,每100克含蛋白质23克,脂肪含量低于五花肉。建议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青椒、西兰花食用,促进胶原蛋白吸收。运动后适量食用可帮助肌肉修复,但痛风患者需控制摄入量。日常烹饪注意将脂肪层朝下煎制,可减少30%油脂摄入。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