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营养补充需兼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电解质和水分,具体方法包括及时补充能量、修复肌肉、平衡电解质、选择合适时间及避免误区。
运动消耗大量糖原,需在30分钟内补充快吸收碳水化合物如香蕉、白面包或运动饮料,快速恢复体能。高强度训练后建议按体重每公斤摄入1-1.2克碳水,搭配少量蛋白质提升吸收效率。
运动造成肌纤维微损伤,需补充20-40克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水煮蛋或希腊酸奶。乳清蛋白含必需氨基酸,能加速肌肉合成,搭配维生素C更利于胶原蛋白形成。
汗液流失钠、钾、镁等电解质可能引发抽筋,可饮用含电解质的椰子水或口服补液盐。马拉松等长时间运动后,需补充500-700毫克钠,同时摄入香蕉补充钾元素。
每小时运动需补充500-1000毫升水,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尿液颜色深于淡黄色提示脱水,可饮用含糖电解质饮料提升吸收速度,避免一次性过量饮水导致低钠血症。
运动后30分钟至2小时是营养补充窗口期,此时肌肉细胞膜通透性高。睡前运动者可选择酪蛋白缓释蛋白,耐力运动后2小时内需完成总能量补充的50%。
运动后饮食需避免高脂食物延缓吸收,推荐碳水与蛋白质按3:1比例搭配。日常可储备即食鸡胸肉、坚果能量棒等便携食物,搭配深色蔬菜补充抗氧化物质。长期规律运动者应定期检测铁、维生素D水平,耐力项目运动员需额外补充支链氨基酸。运动营养补充需个体化调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波动,中高强度运动后2小时内避免饮酒影响恢复。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7
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