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粥样化形成与血脂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相关,改善需综合调整生活方式、药物干预和定期监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是粥样斑块主要成分。通过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降低胆固醇合成,配合依折麦布抑制肠道吸收,必要时使用PCSK9抑制剂强化降脂。每周检测血脂水平,控制LDL-C<2.6mmol/L。
高血压加速血管内皮损伤。推荐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ARB类药物缬沙坦、厄贝沙坦或长效CCB氨氯地平,目标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家庭自测血压早晚各一次,避免晨峰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促进血管炎症反应。二甲双胍为基础用药,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兼具心肾保护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可改善血管弹性。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7%以下。
斑块破裂易引发血栓事件。阿司匹林75-100mg/日联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期,单药维持可选择替格瑞洛。出血高风险人群需评估HAS-BLED评分,必要时改用西洛他唑。
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三文鱼、鲭鱼、坚果核桃、杏仁摄入,严格限制反式脂肪酸。戒烟后2年心血管风险可降低50%。
血管健康需长期维护,建议每日摄入25g膳食纤维燕麦、杂豆,补充叶酸菠菜、动物肝脏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每周进行3次抗阻训练深蹲、平板支撑增强血管弹性,睡眠保持7-8小时以调节内皮功能。定期颈动脉超声监测斑块变化,每半年复查血脂四项和超敏C反应蛋白。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
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