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在特定条件下对身体有益,需根据个体需求、成分安全性和科学依据合理选择。
保健品可弥补饮食不足,如维生素D缺乏人群通过补充剂改善骨骼健康,孕妇服用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选择时需关注成分剂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避免与日常饮食重复补充。
益生菌类保健品能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腹泻或便秘;褪黑素可短期改善睡眠障碍。但功能性保健品需明确作用机制,长期使用应咨询避免干扰自身生理节律。
鱼油中的Omega-3有助于心血管健康,辅酶Q10可能改善心肌代谢。这类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慢性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部分保健品含重金属或非法添加成分,如减肥类产品可能违规添加西布曲明。购买时应认准蓝帽标志,避免海外代购未通过国内审批的产品,肝肾功能异常者更需谨慎。
儿童和老年人对营养素需求不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补充需按年龄调整剂量。运动员选择蛋白粉时应评估训练强度,普通人群过量摄入可能增加肾脏负担。
合理搭配膳食仍是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应占日常饮食的80%以上。保健品的服用时间建议随餐或餐后,脂溶性维生素需配合脂肪类食物促进吸收。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增强保健品代谢效率。存储时注意避光防潮,开封后需在保质期内用完,避免与其他药物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