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疙瘩发苦主要与硫代葡萄糖苷分解、品种特性、种植环境、储存不当及烹饪方法有关。
芥菜疙瘩含有硫代葡萄糖苷,在切割或咀嚼时经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物质,这是苦味的主要来源。选择低硫苷品种或焯水处理可降低苦味,100℃沸水焯烫30秒能分解70%以上硫苷。
不同品种硫苷含量差异显著,野生种比栽培种苦味更浓。推荐选择"玉根芥""板叶芥"等培育品种,其硫苷含量仅为普通品种的1/3。
干旱胁迫会促使硫苷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于60%时苦味物质增加2-3倍。保持土壤湿润,采收前3天适当灌溉可有效缓解。
低温储存易导致细胞破损释放硫苷酶,4℃冷藏3天后苦味显著增强。建议用报纸包裹后置于10-15℃阴凉处,可保存15天不发苦。
高温快炒易锁住苦味物质,建议采用浸泡去苦法:切块后盐水浸泡20分钟,换水3次可去除80%苦味,或搭配五花肉炖煮利用脂肪掩盖苦味。
日常食用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彩椒或番茄,维生素C能抑制硫苷向异硫氰酸盐转化。运动后适量食用芥菜疙瘩有助于抗氧化,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摄入量,其钾含量达287mg/100g。储存时避免与苹果、香蕉等乙烯释放量大的水果同放,会加速苦味物质生成。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
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