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西瓜是一种外形酷似栽培西瓜但体型较小的野生植物,其果实表面有浅色条纹,内部种子密集且果肉较少。
野西瓜果实呈椭圆形或球形,直径通常5-10厘米,表皮青绿色带有浅色纵向条纹,与栽培西瓜相比纹路更模糊。果皮较厚且坚硬,切开后可见白色或淡黄色果肉,种子呈黑褐色且数量占果实体积的50%以上。叶片呈掌状分裂,边缘有锯齿,藤蔓细长有棱条。
野西瓜为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茎蔓可延伸2-3米,叶片互生呈深绿色。花朵单生于叶腋,花色鲜黄,直径约3厘米,雌雄同株异花。果实成熟后不会自动开裂,但会从果柄处自然脱落,野外常可见完整干瘪的果实悬挂在枯藤上。
果实横切面显示其内部被密集的种子填充,种子呈扁平卵圆形,长约1厘米,排列成放射状。可食用部分极少,果肉含水量低于栽培西瓜,味道微苦带涩,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少量糖分。种子外覆坚硬种皮,需破壳后才能获取内部胚乳。
与栽培西瓜最显著区别在于果实大小和种子比例,野西瓜单果重量通常不超过500克。表皮触感粗糙有细微绒毛,敲击声音沉闷。叶片裂片较窄且叶脉明显突起,藤蔓截面呈明显的五棱形,这些特征可与观赏性葫芦科植物区分。
常见于地中海沿岸、中亚及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多生长在荒漠边缘或沙质土壤中。耐旱性强,根系发达可深入地下2米寻找水源,在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区域仍能完成生命周期。成熟果实可随风滚动传播种子,干燥环境下能保持活性数年。
野西瓜虽不可直接食用,但其种子经炒制后可作零食,富含亚油酸和蛋白质。植株在干旱地区具有固沙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尝试将其抗旱基因导入栽培西瓜。接触野生植株时需注意,部分个体可能含有葫芦素等有毒物质,误食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若发现形态特殊的野生瓜类,建议联系农林部门鉴定而非自行采摘。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