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保健 > 保健知识 > 正文

心脑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首要死因

发布时间: 2017-08-18 17:4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疾病仍是威胁我国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根据新出炉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且从2009年起至今,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的关键。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持续上升

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CVD)患病人数约2.9亿,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其中脑卒中患病人数约1300万,冠心病约1100万,心衰约450万,风心病约250万,先心病约200万。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仍占首位。2015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01%和42.61%,也就是说“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作为心血管病中的重要疾病,冠心病的死亡率也在持续上升。根据《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67/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91/10万,与上一年相比略有上升。从总体上看,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城市地区,男性高于女性。

心血管疾病持续攀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大推动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报告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出院人次数呈现加速上升趋势;相应地,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速。而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住院服务需求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用药占比长期居高不下。

心血管病已成为国民致死、致残和医疗费用增长的首要原因,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陈伟伟表示,目前,心血管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居民健康风险普遍暴露,一些重大心血管病流行数据仍然缺失,心血管病制度性监测工作亟待建立,关键是大众健康教育和社区人群防治,心血管病防治成效初现,任务依然艰巨,心血管病防治还需要全民参与,构建共同防线。因此,构建和完善我国心血管病防治资讯平台,对于指导和促进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管住嘴,迈开腿”,生活方式干预有助防范心血管病

报告显示,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

其中,高血压不但发病率不断攀升,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也就是说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为高血压。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2010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16.1%,女生12.9%),且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儿童较血压正常儿童在成年后更易患高血压并发生心血管重构,患病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儿童的2.1倍和1.5倍。

在体力活动方面,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20-59岁人群休闲时间体力活动达标率(每周中等强度锻炼150分钟或高强度锻炼75分钟)为22.8%。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为33.9% (含儿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20-49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锻炼率仍然偏低。

“管住嘴,迈开腿”,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防范糖尿病等慢性病。报告着重介绍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这是世界上开展最早、历时最长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研究。

糖尿病预防有效降低了心血管病的死亡率,2014年《柳叶刀》为此发表社论。20年后的随访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严重视网膜病变在对照组的累计发生率是16.2%,而干预组为9.2%。在世界上首次证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使威胁视力的严重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和失明)发生风险下降了47%。

在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加强心血管病社区防治是重点。1969年阜外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开展的心血管疾病人群防治,是中国第一个人群防治工作的典范,控制高血压可降低50%的脑卒中风险。40多年来,心血管疾病社区防治己逐步由点及面地向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密切相关。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脑卒中则是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则是这些疾病的常见诱因。心脏和血管就像人体的“高速公路”,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详细]
发布于 2025-01-07

最新推荐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泡酒吗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泡酒吗
杨梅不建议不洗直接泡酒,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微生物污染风险。杨梅表面易附着灰尘、虫卵及农药残留,直接浸泡可能影响酒质和健康。新鲜杨梅表皮褶皱多,容易藏匿污垢和微生物。采摘运输过程中可能接触农药、灰尘或昆虫分泌物,未经清洗直接泡酒会导致杂质溶入...[详细]
2025-06-24 15:00
杨梅泡酒的6大禁忌
杨梅泡酒的6大禁忌
杨梅泡酒虽有保健功效,但需注意避免空腹饮用、过量摄入、与特定药物同服等6类禁忌。杨梅酒含有有机酸和酒精成分,不当饮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或加重肝肾负担。1、空腹饮用杨梅酒中的有机酸和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空腹状态下易引发胃痛、反酸等症状。建议搭...[详细]
2025-06-24 14:36
为什么不建议喝杨梅酒
为什么不建议喝杨梅酒
杨梅酒通常不建议长期或过量饮用,主要与酒精危害、糖分过高、胃肠刺激、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风险等因素有关。1、酒精危害杨梅酒含有酒精成分,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肝脏功能,增加脂肪肝或肝硬化的风险。酒精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力减退或睡眠障碍。过...[详细]
2025-06-24 14:12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和禁忌
杨梅的功效与作用和禁忌
杨梅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抗氧化等功效,但胃酸过多者、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杨梅富含有机酸、花青素、维生素C及矿物质,适合夏季解暑或食欲不振时适量食用。一、生津止渴杨梅含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刺激唾液分泌,缓解口干舌燥。其酸甜口感可改...[详细]
2025-06-24 13:49
杨梅泡酒的正确泡法
杨梅泡酒的正确泡法
杨梅泡酒的正确泡法主要包括选材处理、容器消毒、比例调配、密封储存四个关键步骤。新鲜杨梅需用盐水浸泡后晾干,玻璃容器高温杀菌,杨梅与冰糖按5:1比例叠放,倒入白酒完全浸没食材,阴凉处密封储存1-3个月即可饮用。1、选材处理选择色泽深红、果肉饱...[详细]
2025-06-24 13:25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吃吗
杨梅可以不洗直接吃吗
杨梅通常不建议不洗直接吃,可能存在农药残留或微生物污染风险。杨梅表面易附着灰尘、虫卵及细菌,直接食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杨梅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即使采摘后仍有部分残留。果皮褶皱处容易藏匿污垢,清水冲洗可去除大部分表面污染物。流...[详细]
2025-06-24 13:02
杨梅的虫子怎么泡出来
杨梅的虫子怎么泡出来
杨梅中的虫子可以通过盐水浸泡的方式泡出。将新鲜杨梅放入浓度为3%-5%的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果蝇幼虫会因渗透压变化浮出水面。杨梅果实表面可能附着果蝇卵或幼虫,这类昆虫偏好甜度高、果皮薄的水果产卵。盐水浸泡时,盐分浓度需适中,过高会导致...[详细]
2025-06-24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