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米脱壳主要依靠石磨碾磨、杵臼舂捣、脚碓踩踏、水碓冲击、风力扬场五种传统方法。
石磨由上下两片圆形石块组成,通过人力或畜力推动上磨盘旋转,利用磨齿的摩擦力剥离谷壳。操作时将晒干的小米均匀倒入磨眼,碾磨后的混合物需用簸箕扬去糠秕。这种方法效率较高,但需定期修整磨齿保持锋利,汉代画像砖中常见此类场景。
木质或石质臼槽配合杵棒反复捶打,利用冲击力使壳粒分离。操作时需掌握力度避免米粒破碎,每舂20分钟需筛分一次,齐民要术记载"舂米令白"即指此法。适合家庭少量加工,至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此工艺。
杠杆原理设计的木质器械,脚踏板带动碓头升降捶打臼中谷物。明代天工开物图示的连机水碓可自动作业,普通脚碓每日能加工30-50斤小米。需注意碓头包铁防止木屑混入,脱壳率可达七成以上。
利用水力驱动转轴带动碓头工作,常见于南方溪流沿岸。水轮直径需达2米以上才能产生足够动力,王祯农书记载其"省力十倍于人力"。需建造引水渠调节流量,昼夜可脱壳200斤,宋代以后广泛推广。
脱壳后的混合物借助自然风或人工风扇分离,利用比重差异使糠皮飘远、米粒坠落。需选择干燥有风天气,配合木质扬谷机效果更佳,农政全书强调"迎风而飏,则糠秕远去"。此法对完整米粒保护性最佳。
古代脱壳后的小米建议用陶罐密封防潮,搭配红豆煮粥可提高蛋白质吸收率。体力劳动者每日食用量控制在150-200克为宜,孕妇可加入红枣补血。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糠可发酵作饲料,或与草木灰混合制成洗涤剂。现代复原实验表明,石磨脱壳的小米升糖指数比机械加工低15%,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应注意筛除碎石等杂质保障食品安全。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