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断以5~6升/分的速度向全身输送血液,在代谢废物的同时向全身各个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当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时,会损害心脏“回血”或“泵血”全身的能力,使心脏无法提供人体正常生活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动力,导致呼吸困难、疲劳、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发病缓急情况,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究归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来看看慢性心力衰竭。
什么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因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诱因之一;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诱发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血容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输液过多,过快;
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
怀孕和分娩;
治疗不当。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表现如何?
1.呼吸困难:
劳动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发生后,休息一段时间可以缓解;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时间断出现憋闷、呼吸困难,大口喘气后可逐渐缓解;
“端坐呼吸”:严重者需端坐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咳嗽、咳痰、咯血:常发生于夜间,坐姿或立位时可减少或消失;
疲倦、乏力、头晕:易感到嗜睡、疲倦、软弱;
尿量减少,夜尿频发:病人一天下来尿量减少,而夜尿增多;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怎样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科学用药,定期复查,防止或延缓心肌损伤;
改变生活方式:定期监测体重;适当锻炼,防寒保暖;饮食清淡营养,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
另外,如有上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经医生评估后,进行专业治疗,避免在家中使用药物,造成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