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附增加和高龄。吸烟和糖尿病的危害很大,两者都会增加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3~4倍,合并风险更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不适,如畏寒、发冷等。此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特征性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发,每次行走的距离和休息时间一般固定;此外,疼痛部位与血管疾病的位置有关。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静息痛,即休息时肢端疼痛,晚上平躺休息时容易发生。溃疡和坏疽可发生在终肢,主要由轻微的肢端损伤引起。二、二。预防: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降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1.戒烟!控制血糖、血脂,避免长期慢性血管损伤;2.早期发现。下肢健康,下肢血管疾病及早发现。应加强对上述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可能发生的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3.早治疗。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应尽早加强锻炼,严格用药,加强足部护理,避免皮肤损伤和创伤,防止病情恶化。4.上述预防措施仍需应用于手术或治疗,以防止手术部位血管再狭窄和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病变。三、治疗1、动脉硬化的一般治疗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断和治疗可能伴有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损伤、烫伤等。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或辅助手术和介入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和促进侧支循环的药物,如贝前列腺素类药物。2.介入手术的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手术指征包括:严重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程度、流出道和身体承受能力。微创治疗方法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手术风险低,恢复快,清晰。该方法通过动脉穿刺将球囊导管输送到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扩张和重建动脉腔,结合使用血管腔支架,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过去,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期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长期闭塞性病变也可以成功开放。目前是一线治疗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