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治耳聋耳鸣的医院,济南耳鼻喉医院。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结合病情轻重、病因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制定方案,常见治疗方法如下:
一、药物治疗
抗生素适用情况:合并细菌感染时(如耳痛、发热、耳道流脓)。
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等,需按疗程服用,避免自行停药。
注意:儿童、孕妇或哺乳期女性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黏液促排剂作用:稀释中耳积液,促进排出。
常用药物: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氨溴索等。
鼻用糖皮质激素作用:减轻鼻咽部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
常用药物: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抗组胺药适用情况:过敏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
常用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减充血剂作用:缓解鼻腔充血,改善咽鼓管功能(如羟甲唑啉滴鼻液)。
注意: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避免药物性鼻炎。
二、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适用情况:积液较多且持续不吸收。
操作:在无菌条件下用针头抽出中耳积液,可快速缓解耳闷、听力下降。
术后护理: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潜水;穿刺后可能配合鼻用激素降低复发率。
鼓膜置管术适用情况:反复发作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积液超过3个月)。
操作: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促进积液排出。
术后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置管脱落。
洗澡时使用耳塞防水。
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后自行脱落,极少数需手术取出。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适用情况: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继发病变)。
操作:通过导管引导球囊扩张狭窄的咽鼓管,改善通气功能。
术后护理:避免用力咳嗽,儿童需全麻下进行,家长需配合术后鼻腔护理。
三、辅助治疗
咽鼓管吹张方法:通过捏鼻鼓气、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帮助恢复中耳与鼻咽部的气压平衡。
适用情况:咽鼓管功能轻度障碍者。
注意:操作时避免用力过猛损伤鼓膜。
中医治疗中药内服:根据证型(如风热侵袭、肝胆湿热、脾虚湿困)选用方剂,如银翘散、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等。
针灸推拿:选取听宫、翳风等耳周穴位,配合合谷、足三里等远端穴位,疏通经络。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湿热证者宜食薏苡仁、赤小豆;脾虚证者可选山药、莲子。
四、生活护理
避免不当行为:避免乘坐飞机、游泳、潜水或捏双侧鼻子鼓气、用力擤鼻。
婴幼儿喂水、喂奶时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平卧。
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分泌物倒流。
睡眠时抬高头部,减轻咽鼓管压力。
预防感染: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及吸烟环境。
增强免疫力,适当补充维生素C,避免过度疲劳或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