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未煮熟的海鲜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细菌中毒、病毒传播、重金属蓄积及过敏反应,需通过高温烹饪、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高风险品种等方式预防。
未充分加热的海鲜可能携带异尖线虫、肝吸虫等寄生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寄生在消化道或肝脏。感染后出现腹痛、腹泻或胆管炎,严重者需服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或通过ERCP手术取出虫体。日常处理海鲜时应确保中心温度达70℃以上并持续1分钟。
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常见于生海鲜中,繁殖后产生耐热毒素。中毒症状包括呕吐、水样便,严重时引发败血症。治疗需补液纠正电解质,重症使用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建议购买冷链保存的海鲜,烹饪前用淡盐水浸泡杀菌。
诺如病毒、甲肝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海鲜传播,引发急性胃肠炎或肝炎。甲肝患者需注射免疫球蛋白,诺如病毒感染以蒙脱石散止泻为主。高危人群应接种甲肝疫苗,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避免交叉污染。
贝类等底栖海鲜易富集铅、镉等重金属,未充分加热时有机态重金属更易吸收。长期摄入损伤神经系统和肾脏,需通过螯合剂促排。减少食用牡蛎、扇贝等滤食性生物,每周摄入不超过200克。
海鲜中的原肌球蛋白等致敏蛋白在生食时活性更强,可能引发荨麻疹或喉头水肿。急性发作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慢性过敏可口服氯雷他定。易过敏人群应完全避免生食,烹饪后弃汤可减少过敏原。
日常饮食建议将海鲜彻底蒸煮至肉质不透明,搭配姜蒜等天然杀菌食材。高危人群可定期检测肝功能和重金属含量,运动促进代谢的同时,注意补充锌硒等微量元素拮抗重金属毒性。出现持续腹痛或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寄生虫或金属中毒。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