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出现血块可能与屠宰残留、毛细血管破裂或储存不当有关,轻微血块经高温烹饪可食用,但大面积淤血或异味需丢弃。
生猪屠宰时若放血不彻底,肌肉组织中可能残留少量血块。这类血块通常呈暗红色点状分布,集中在血管周围。处理方法是将猪肉浸泡于淡盐水中30分钟,血水析出后冲洗干净,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烹饪。
运输碰撞或冷冻过程可能导致肌肉内毛细血管破裂,形成局部淤血。这类血块边界清晰,颜色鲜红。建议切除血块及周边1cm范围肉质,剩余部分可制作红烧肉或炖煮类菜肴,高温久煮能有效灭菌。
猪只生前患寄生虫病或败血症时,肌肉组织可能出现弥漫性血斑。此类肉质松软无弹性,伴有腥臭味。发现此类情况应立即丢弃,不可食用。常见病原体包括猪囊尾蚴、弓形虫等,高温也可能无法完全灭活。
反复冻融会使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形成类似血块的深色斑块。解冻时置于冷藏室缓慢化冻,血水用厨房纸吸干。已产生冰晶的猪肉建议做成肉馅,加入姜末料酒去腥。
整块肌肉呈现大面积暗紫色淤血,可能为病死猪或变质肉。触摸有粘腻感,伴有腐败气味。此类猪肉含有大量细菌毒素,即使煮沸也存在安全风险,需整体废弃处理。
日常选购猪肉时注意观察色泽是否均匀,按压应有回弹性。冷冻保存不超过3个月,解冻后24小时内食用完毕。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青椒、西兰花等蔬菜烹饪,促进铁吸收。处理生肉后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洁厨具,避免交叉污染。老年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选择排酸彻底的冷鲜肉,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