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蛋白质沉积症多数属于慢性疾病,生存期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肺部功能受损程度、是否合并感染、治疗方式选择、患者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定期随访管理。
疾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活动后气短,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功能下降。随着肺泡内蛋白质沉积增多,可能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者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低于90%,需长期氧疗支持。肺功能损伤程度直接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
肺泡内异常蛋白沉积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和曲霉菌。反复肺部感染会加速肺纤维化进程,约30%患者因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这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肺灌洗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使60%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对于继发性患者,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基因治疗在先天性病例中展现潜力,但尚未普及。
合并肺动脉高压或肺心病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下降40%。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而营养状况良好者对灌洗治疗的耐受性更佳。
定期进行高分辨率CT和肺功能监测能早期发现病情进展。建议每3-6个月评估一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居家使用便携式血氧仪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恶化。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E,有助于肺泡上皮修复。适度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可改善肺功能。严格戒烟并避免粉尘接触,冬季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保持环境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病原体吸入风险。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出现发热或气促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抗感染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