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期需重点关注成熟度判断、天气选择、收割方式、储存条件及病虫害防控五个方面。
玉米收获前需观察乳线位置和黑层形成。乳线指籽粒顶部白色部分与固体胚乳的分界线,当乳线消失至籽粒基部时,籽粒含水量约28%-30%;黑层是籽粒基部出现的黑色离层,标志生理成熟。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灌浆不足,过晚则易发生倒伏或霉变。
优先选择连续3天以上的晴朗天气进行收割。阴雨天气会显著增加籽粒含水量,若雨后立即收割,籽粒含水量可能超过35%,导致储存期间发热霉变。露水未干时收割也会使杂质附着率提高15%-20%。
机械收割需调整滚筒转速至350-450转/分钟,降低籽粒破碎率;人工收割应保留10-15厘米秸秆,避免泥土混入果穗。对于倒伏植株,需采用逆向收割法,将收割机分禾器调低至离地5厘米处作业。
刚收获的玉米需在48小时内将含水量降至14%以下,可采用烘干或自然晾晒。自然晾晒时果穗堆放厚度不超过30厘米,每日翻动2-3次。仓储环境需保持相对湿度60%以下,定期监测粮温,超过25℃需立即通风。
重点预防玉米螟和穗腐病。收获前7天可喷施苏云金杆菌防治幼虫,收割时剔除被虫蛀果穗。储存期间每立方米用磷化铝片剂3-5克熏蒸,密封72小时,注意熏蒸后通风3天以上方可入仓。
收获后建议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亩补充尿素5-8公斤促进腐解。饮食方面,新鲜玉米富含叶黄素和膳食纤维,建议选择颗粒饱满、无霉变的玉米,蒸煮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以保留维生素B1。储存期超过3个月的玉米需定期检查,出现哈喇味或结块时应停止食用。运动后可用玉米须煮水饮用,其含有的钾离子能帮助电解质平衡,但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摄入量。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