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是小儿比较常见的惊厥之一,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
一、定义与症状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至38℃以上时发生的惊厥,并需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感染性或代谢性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突发性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痉挛性抽搐,双眼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以及意识丧失。此外,还可能出现呕吐、大小便失禁、心跳暂停等症状。
二、病因
高热惊厥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着凉:天气寒冷时不注意保暖,可能导致高热惊厥。
病毒感染:抵抗力较弱时,受到病毒感染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肺炎:肺部受到细菌感染后体温升高,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脑炎:脑部感染导致脑组织受损,出现高热惊厥。
脑部肿瘤:肿瘤增大可能导致脑部组织感染,引起颅内压增高,进而引发高热惊厥。
三、分类与预后
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较好,复杂性高热惊厥则预后较差。多数患者一生均不会出现高热惊厥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1~2次。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至4岁的婴幼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好,所以在高热的诱发下很容易发生高热惊厥。
四、处理方法
一般治疗: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物理降温,如用毛巾包裹冰块敷额头,或用毛巾擦拭额头、手脚等各个部位。
药物治疗: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片等药物治疗,能够起到缓解高热惊厥的功效。
五、预防
高热惊厥一般没有预防方法,但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提高身体免疫力。
合理使用药物:在发热时要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引发高热惊厥。
总之,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之一,需要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积极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