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和肉毒杆菌引起,常见于被污染的生食或储存不当的食物。
沙门氏菌污染多见于未煮熟的禽肉、蛋类及乳制品。中毒后6-72小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预防需彻底加热食物至75℃以上,避免交叉污染。生熟食砧板分开使用,鸡蛋烹饪至蛋黄凝固。
该菌产生的肠毒素耐高温,常见于室温存放的熟食、奶油糕点。中毒后2-6小时突发剧烈呕吐,伴随低血压。食品从业人员手部化脓性伤口是主要污染源,需冷藏保存即食食品,保持加工环境清洁。
海产品特别是生蚝、刺身的主要污染菌,夏季高发。8-24小时内出现血水样便、脐周绞痛,可能引发败血症。处理海鲜需佩戴手套,60℃加热1分钟可灭活。肝硬化患者应避免生食海鲜。
O157:H7型常通过未灭菌牛奶、生牛肉传播,产生志贺毒素导致血便。3-4天后可能进展为溶血尿毒综合征。肉类应烹饪至中心温度71℃,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鲜乳。
厌氧环境下产生的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多见于家庭自制罐头、发酵豆制品。12-36小时出现视物模糊、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自制食品需严格灭菌,真空包装食品胀袋应立即丢弃。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需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温度保存、使用安全水源。定期清洁冰箱,剩菜复热需达到70℃以上。出现持续呕吐、血便、神经症状等严重表现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日常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烹饪时使用蒜、姜等天然抗菌调料有一定辅助预防作用。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