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变质与存放时间、环境湿度及果皮损伤有关,可通过观察外观、气味和触感判断是否可食用。
梨表皮出现大面积褐斑或霉斑时已变质。微生物滋生导致果肉腐烂,产生展青霉素等毒素,即使切除霉变部分仍有风险。储存时选择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加速腐败。已霉变的梨需整颗丢弃,不可食用。
梨果肉变软发黏是腐败信号。乙烯释放促使果胶分解,过度成熟的梨易滋生酵母菌。轻按果脐处有塌陷感即不可食用。短期保存可冷藏于4℃环境,成熟梨建议2天内食用完毕。
散发酒精或酸腐味表明已发酵变质。酵母菌将糖分转化为乙醇,伴有乙酸生成。未切开的梨出现异味应立即丢弃。切开后的梨需密封冷藏,24小时内食用最佳。
果柄干枯发黑提示新鲜度下降。失水导致果柄萎缩会加速果肉氧化,常温下此类梨3-5天即变质。采购时选择果柄青绿饱满的梨,存放时用保鲜膜包裹果柄延缓脱水。
冰箱冷藏可延长保鲜期至7-10天。温度低于0℃会导致冻伤,解冻后细胞破裂易腐败。未成熟梨需室温催熟后再冷藏,已切开的梨需柠檬汁浸泡防氧化。
日常保存梨可搭配苹果或香蕉加速催熟,但成熟后需立即分离存放。食用前用盐水浸泡去除表面蜡质,腹泻人群建议蒸煮后食用。运动后补充梨汁需选择新鲜现榨,变质水果可能引发肠胃炎。储存期间定期检查,轻微碰伤的梨应优先食用,完整无缺的梨更适合长期保存。
2017-12-20
2017-12-20
2017-12-19
2017-12-19
2017-12-19
2017-12-19
2017-12-19
2017-12-18
2017-12-18
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