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未煮熟的海鲜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需警惕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未充分加热的海鲜易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这些细菌在60℃以上高温才能被杀灭。感染后2-24小时内会出现剧烈腹痛、水样腹泻,严重时导致脱水。治疗需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必要时服用诺氟沙星、蒙脱石散等药物,持续发热需就医静脉补液。
生蚝、三文鱼等可能含有肝吸虫、异尖线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寄生在消化道或肝脏。感染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隐痛,后期可能引发胆管炎。确诊后需口服阿苯达唑驱虫,严重肝损伤患者需联合护肝片治疗,超声检查确认虫体清除情况。
海鲜中的原肌球蛋白在加热不彻底时抗原性更强,可能诱发荨麻疹、喉头水肿等速发型过敏。轻度症状可服用氯雷他定缓解,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既往过敏体质者应随身携带预充式肾上腺素笔。
贝类在赤潮期积累的麻痹性贝毒耐高温,食用后30分钟会出现唇舌麻木、运动失调。目前无特效解毒剂,需立即洗胃并采用呼吸支持治疗。购买时应选择有检测证明的养殖贝类,避免夏季野生捕捞品。
未变性海鲜蛋白质难以被消化酶分解,长期食用可能引发慢性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建议搭配生姜、紫苏等促进蛋白质消化的食材,消化不良者可短期服用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
食用海鲜务必确保中心温度达70℃并维持1分钟,高危人群可选择深度冷冻-20℃保存7天后再烹调。日常饮食中增加大蒜素、维生素C等抗菌成分,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的腹泻或神经系统症状必须急诊处理。运动方面建议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进行低强度散步促进代谢,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脱水风险。储存海鲜需-18℃冷冻,解冻后24小时内烹饪完毕,重复冷冻会显著增加细菌繁殖风险。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