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未煮熟海鲜可能引发寄生虫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或过敏反应,处理方法包括催吐排毒、药物治疗、补液支持、饮食调整、症状监测。
未煮熟的海鲜可能携带异尖线虫、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生食或半熟食用后,寄生虫可侵入人体肠道、肝胆系统。出现腹痛腹泻症状需及时就医,临床常用阿苯达唑、吡喹酮等驱虫药治疗,严重感染者可能需内镜取虫。日常处理海鲜需确保中心温度达70℃以上持续2分钟。
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创伤弧菌是海鲜常见致病菌。感染后2-24小时可能出现呕吐、水样便、发热等症状。轻度感染可口服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止泻,中重度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腹泻期间建议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海鲜中的原肌球蛋白可能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表现时,立即舌下含服氯雷他定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既往过敏者应随身携带预充式肾上腺素笔,避免再次食用同类海鲜。烹饪高温无法完全破坏过敏原蛋白结构。
某些双壳类海鲜蓄积的麻痹性贝毒、雪卡毒素耐高温。误食后可能出现口唇麻木、运动障碍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催吐并送医洗胃,重症采用阿托品解毒、呼吸机支持治疗。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赤潮期间避免采集野生贝类。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恢复期逐步添加蒸苹果、山药粥等保护肠粘膜。补充维生素B族帮助神经修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烹饪方式推荐清蒸、白灼,避免油炸加重消化负担。
食用海鲜后出现持续腹痛、血便、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日常储存海鲜应-18℃冷冻7天以上杀灭寄生虫,烹饪时用专用砧板避免交叉污染。恢复期适量饮用姜枣茶暖胃,搭配慢走促进代谢。高危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者、肝硬化患者、孕妇需彻底煮熟海鲜,谨慎食用生腌制品。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