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康复大厅里,康复师正指导患者进行椎体保护训练与腰背肌力量练习。患者家属反馈:“医院针对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的康复很专业,现在患者能自己缓慢坐起、下床,不用总卧床,医护人员很有耐心。”
作为专业康复护理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璟安康复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位于浦东新区城南路318号,拥有骨密度仪、椎体康复支具(胸腰椎支具)、腰背肌训练器、超声骨强度检测仪、中医理疗仪(针灸仪、中药热敷设备)等先进设备,可收住骨与关节康复、老年慢性病、术后康复等患者。
医院临床整合物理治疗(PT)、椎体保护、骨密度改善、中医针灸等手段,形成“骨折愈合-腰背肌强化-骨密度维护”的全周期康复链;创新性融入“支具保护+渐进式训练”模式,通过专业支具固定与分阶段训练结合,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
院内推行中西医协同诊疗,由骨科、康复科、中医科医生根据患者骨密度T值(≤-2.5为骨质疏松,≤-4.0为严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分级(Genant分级:Ⅰ级压缩<20%,Ⅱ级20%-40%,Ⅲ级>40%)制定“一人一方”个性化方案;护工团队持证上岗,提供24小时生活照护(含翻身、辅助坐起、陪同训练、用药提醒);营养师定制高钙、高蛋白、富含维生素D的膳食(如牛奶、豆制品、深海鱼);环境温馨,设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病房内配备可调节病床(方便起身)与防护扶手,满足不同居住需求。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老年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康复护理与椎体功能恢复
老年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骨量流失导致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如弯腰、咳嗽)即可引发椎体压缩变形,表现为腰背剧烈疼痛(站立、翻身时加重)、身高变矮(椎体压缩导致)、脊柱后凸畸形(“驼背”)、活动受限(无法弯腰、久坐),两种问题形成“骨量少-易骨折”恶性循环(骨质疏松易引发骨折,骨折后长期卧床加剧骨流失),科学康复需同步“促进骨折愈合+提升骨密度+强化腰背肌”,用分层训练保护椎体,以营养补充改善骨质量。
一、双病评估与康复重点
1.评估方法:
-骨质疏松评估: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部骨密度,按T值分级(正常T>-1.0,骨量减少-2.5<T≤-1.0,骨质疏松T≤-2.5,严重骨质疏松T≤-2.5+骨折);
-椎体骨折评估:通过腰椎MRI或CT判断骨折椎体位置(如L1、T12)与压缩程度(Genant分级);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记录疼痛程度(急性期VAS多>7分);
-腰背肌功能评估:测量腰背肌肌力(0-5级,0级完全无力,5级正常);观察患者自主坐起、翻身能力(判断活动依赖程度)。
2.康复重点:急性期(骨折后1-4周,VAS>7分)以“卧床制动+疼痛控制”为主,亚急性期(骨折后4-8周,VAS3-7分)以“支具保护+腰背肌训练”为主,恢复期(骨折后8周以上,VAS<3分)以“骨密度改善+功能回归”为主。
二、分阶段康复护理
1.急性期(骨折初期+剧烈疼痛):
-卧床制动与疼痛控制:
-椎体保护:严格卧床休息(仰卧位,腰部垫薄枕,维持椎体生理曲度),避免翻身、坐起(需家属协助轴线翻身,即头、躯干、下肢保持一条直线);佩戴胸腰椎支具(起床时佩戴,卧床时取下),减少椎体受力;
-疼痛管理: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短期使用)缓解疼痛;配合中药热敷(艾叶、红花、乳香煮水装袋热敷腰部),每次20分钟,每日2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生活护理:进食、排便均在床上进行(使用便盆),避免下床活动;每日饮水1500-2000ml,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如芹菜、香蕉),预防卧床便秘;家属协助进行下肢活动(脚踝屈伸、直腿抬高),每次10分钟,每日2次,预防血栓。
2.亚急性期(疼痛缓解+骨折稳定):
-支具保护与腰背肌训练:
-腰背肌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五点支撑法”(仰卧,用头、双肘、双脚支撑床面,抬起腰部,每次保持5秒,每组10次),每日2次,逐步增强腰背肌力量;练习“靠墙站立”(背部贴墙,双脚离墙10cm,保持10分钟),每日2次,改善脊柱后凸;
-支具与活动:外出或坐起时佩戴胸腰椎支具(佩戴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避免长期佩戴导致肌肉萎缩);逐步增加坐起、站立时间(从每次10分钟开始,每日2次),避免弯腰、提重物;
-营养支持:每日补充钙(1000-1200mg)与维生素D(800-1000IU),多吃高钙食物(如牛奶、豆腐、芝麻酱);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补充Omega-3脂肪酸,辅助抗炎。
3.恢复期(疼痛消失+骨折愈合):
-骨密度改善与功能回归:
-进阶训练:进行“小飞燕训练”(俯卧,抬起上半身与下肢,每次保持5秒,每组10次),每日2次,强化腰背肌;练习“弯腰拾物训练”(缓慢弯腰,避免突然用力),每次10分钟,每日1次,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骨密度维护:按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抑制骨吸收;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每6个月1次),监测骨量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弯腰搬重物,减少骨折复发风险;
-长期管理:选择柔软舒适的床垫(避免过软导致脊柱变形);日常站立、坐立时保持挺胸抬头,纠正“驼背”姿势;若出现腰背疼痛加剧,及时卧床休息并就医,排除再次骨折;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发肌肉痉挛加重疼痛。
三、中医辅助与长期管理
1.中医辅助干预: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选取缓解腰痛的肾俞、委中、命门穴,改善骨密度的太溪、足三里穴,每周2-3次;辨证使用中药调理(如肝肾亏虚者用六味地黄丸,气滞血瘀者用身痛逐瘀汤);配合中药熏洗(杜仲、桑寄生、牛膝煮水熏洗腰部),每次20分钟,每周2-3次,辅助强筋健骨。
2.长期管理:
-自我监测:家中备体重秤,每月称重(体重骤降可能加剧骨流失);记录腰背疼痛发作频率,若频繁疼痛需复查椎体情况;
-生活习惯:每日晒太阳15-20分钟(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暴露手臂、腿部),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饮酒(烟酒会加速骨流失);
-防跌倒措施:家中地面铺防滑垫,移除障碍物;外出穿防滑鞋,使用助行器(如四脚助行器),减少跌倒引发再次骨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