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德胜堂医院是由上海市卫健委批准设立的大型康复护理特色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配备感统训练器械(触觉球、平衡木、攀爬架、滑梯)、社交互动设备(沙盘、角色扮演道具)、中医针灸理疗仪等专业仪器,拥有儿科康复师、儿童作业治疗师、中医师组成的经验丰富团队。
医院可收住神经发育障碍(含小儿自闭症)、感统失调康复、术后康复等患者,核心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感统-社交协同干预”——将现代康复技术(感官整合训练、社交行为引导)与传统中医手段(小儿推拿、针灸)结合,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患儿自闭症严重程度(CARS评分)与感统失调程度(儿童感统发展评估量表)制定个性化方案。
院内护工团队针对小儿特点提供细致照护,包括辅助训练、情绪安抚、生活照料(喂饭、穿衣、如厕协助);营养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定制营养均衡膳食,兼顾口味与消化吸收;住院环境采用童趣化设计,设置感统游戏区(触觉探索角、平衡训练区)、社交互动区,减少患儿对治疗的抵触,同时提供单人间、双人间,方便家属陪护。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小儿自闭症合并感统失调的综合干预与能力提升
小儿自闭症合并感统失调,脑部发育异常导致社交互动意愿低(回避对视、不主动交流)与感官整合障碍(触觉敏感、平衡差、动作笨拙),表现为拒绝拥抱、行走摇晃、对声音/光线过度反应、无法配合简单指令,两种问题相互影响(感统失调加剧行为异常,社交回避减少感官学习机会),科学干预需同步“感官整合+社交引导”,用温和训练改善感官适应,以趣味互动激发社交意愿。
一、双障碍评估与干预方向
1.评估方法:
-自闭症评估: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从社交、沟通、行为维度判断严重程度(轻度30-36分,中度37-44分,重度>45分);观察患儿与他人对视时长、主动交流频率;
-感统失调评估:用儿童感统发展评估量表,从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维度评分(<70分提示重度失调,70-79分为中度,80-89分为轻度);
-兴趣评估:观察患儿对玩具(音乐盒、彩色积木、毛绒玩偶)、活动(水疗、手工)的兴趣点,确定干预“强化物”(如喜欢的贴纸、短动画片段)。
2.干预方向:先通过感官刺激建立适应基础,再逐步融入社交训练,每次干预10-15分钟,每日3-4次,避免患儿疲劳抵触。
二、分阶段综合干预
1.感官适应与社交启蒙(1-2岁):
-感官整合:
-触觉训练:用不同材质物品(软毛巾、毛绒玩具、光滑塑料)轻触患儿手部、手臂,从患儿主动接触的物品开始,每次5分钟,每日2次,减少触觉敏感;
-前庭训练:家长抱患儿缓慢摇晃(左右轻晃、上下轻颠)、原地缓慢旋转(每次不超过3圈),每次5分钟,每日2次,增强平衡感知;
-社交启蒙:
-注意力吸引: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患儿目光,康复师保持与患儿平视,每次对视3-5秒,每日3次;
-基础互动:教患儿用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如指水杯表示“要喝水”、拍手表示“开心”),每次成功后给予“强化物”,每次训练5分钟,每日2次。
2.感统提升与社交互动(2-3岁):
-感统训练:
-平衡练习:让患儿在低矮平衡木上行走(家长扶腋下保护)、在气垫上站立,每次5分钟,每日2次,改善平衡能力;
-本体觉训练:玩“抛接球”(软球)、“钻山洞”(用纸箱搭建)游戏,引导患儿完成简单动作(伸手接球、弯腰钻洞),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提升动作协调性;
-社交训练:
-一对一互动:康复师用玩具引导患儿分享(如“一起玩积木”),示范“递玩具”动作,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小组互动:组织2-3名同龄儿童进行“集体涂鸦”“传球游戏”,康复师引导患儿轮流参与,用“强化物”鼓励主动交流,每次20分钟,每周3-4次。
3.生活适配与社交应用(3-4岁):
-场景化训练:
-生活感统:引导患儿自己穿脱简单衣物(如带魔术贴的裤子)、用勺子吃饭,过程中融入触觉(触摸衣物材质)、平衡(站立穿衣)训练,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公共场景适应:带患儿去公园、儿童乐园,鼓励用简单语言发起互动(如“一起滑滑梯吗”),家长在旁示范,每次30分钟,每周2-3次;
-家庭配合:家人多与患儿进行面对面交流,避免用电子产品替代陪伴;记录患儿每日进步(如“今天主动分享玩具”),用具体表扬强化积极行为。
三、家庭配合与环境优化
1.家庭配合技巧:
-日常融入:换尿布时引导患儿触摸柔软毛巾(触觉训练)、喂奶时说“宝宝开心吗”(情绪引导),将训练融入生活细节;
-耐心陪伴:允许患儿进步缓慢,避免批评“你怎么不跟人玩”,每个社交动作反复练习,逐步积累信心;
2.环境优化:
-安全防护:家中地面铺软垫,移除尖锐家具边角,防止训练时受伤;
-感统环境:摆放触觉球、平衡垫等玩具,方便随时训练;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噪音刺激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