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在中医看来并非单纯“累”,而是身体失衡的信号,需辨证调治。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气虚型**:总感觉“没电”,说话气短、易出汗。这类人需要补气,可多吃山药、黄芪,或用当参泡水代茶饮。
2.**阳虚型**:怕冷、手脚冰凉,休息后仍乏力。建议多吃羊肉、生姜,艾灸关元穴(肚脐下3寸),提升阳气。
3.**阴虚型**: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疲劳伴随燥热感。可炖银耳百合羹,或用麦冬、石斛滋阴润燥。
4.**湿困型**:身体沉重、头昏如裹,多因湿气阻滞。需祛湿健脾,推荐薏米红豆粥,避免油腻冷饮。
**日常调理贴士**: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情绪平和减少思虑。若疲劳持续超2周,建议尽早就医辨证施治。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盲目进补可能加重问题。辨清体质,才能从根源恢复活力!